公司新闻News information
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公司新闻

最强县级市背后,藏着江苏的一本“秘籍”

2024-03-04 16:07:39 浏览次数:

从南京到昆山,大约二百六十千米。倘若不拥堵,高速公路单程至少要行驶三小时多。‍‍‍‍‍‍‍‍‍‍


这一天,吴红艳一早就从南京出发,中午才开到昆山,大约开了五个钟头。


近几年,沪宁高速公路愈加繁忙,驾车速度只得放缓。2022年开始,吴红艳每周都要开车往返于南京和昆山两地。‍‍‍‍‍‍‍‍‍‍‍‍‍‍‍‍‍‍‍‍‍‍‍‍‍‍‍‍


这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的教授,如此频繁到昆山,只因肩负着一项使命。



肖超贤一毕业就选择来到昆山打拼。他是有着许多与众不同想法的人,朋友开玩笑说他有马斯克的特质。事实上,他的确一直在寻找和探索。‍‍‍‍‍‍‍‍‍‍‍‍


肖超贤看中了特殊涂层领域,立志为行业解决疑难杂症。致力于精细材料的强化和延伸,以及提升产品在恶劣工况环境下的耐磨、耐腐蚀、耐高温、绝缘、不粘等特性,他认为市场机会很大。‍‍‍‍‍‍‍‍‍‍‍‍‍‍‍‍‍‍‍‍‍‍‍


但这须要一些关键技术的突破。


在一次产业活动上,肖超贤认识了刚刚到昆山挂职服务的吴红艳。


促进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是吴红艳来到昆山的重要使命。‍‍


吴红艳在化学与材料领域有二十余年的研究积累,肖超贤在涂层工艺方面有着十余年的实践经验。‍‍‍‍‍‍‍‍‍‍‍‍‍


高校教授与企业家的轨迹在昆山交集。


此后,吴红艳几乎每周都要与肖超贤的团队就产品问题对接交流一至二次。她感到,虽然该企业规模不算太大,但其经营理念和创新意识值得肯定。而每一笔订单都要从设计到研发制造实现快速变现,这对企业来说难度很高、挑战很大。


肖超贤有一句让吴红艳印象深刻。他说,“我们所做的事类似于产品的医者,通过开方拿药来提升产品的性能”。


透过研发工艺与应用场景的对接,吴红艳的高校团队从工艺方案及测试分析两方面协助企业,完成了来自华为和中煤研究院两个产品件的中试研发,同时结合工艺和产品要求完成了知识产权申报,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


此外,吴红艳还帮助该公司匹配相关的外籍博士,通过国际化合作加快企业研发速度。


有了“高校智力”加持,“打通任督二脉”的肖超贤团队对未来充满信心。‍‍‍‍‍‍‍‍






近日,苏州轨道交通11号线开通运营,这条地铁线从昆山穿城而过,最终与上海地铁11号线交会贯通。至此,昆山人可以坐地铁往返上海。


事实上,昆山与上海早已有高铁、城际铁路、长途巴士、公交车等多种公共交通方式通达。昆沪同城化发展,堪称中国都市圈一体化演进的典范。


周冶东是上海人。他家到昆山五十千米,车程一小时。不过,起先他对昆山也不甚了解,大致的印象就是“挺富裕、经济发展水平挺高”。‍‍‍‍‍‍‍‍‍‍‍‍‍‍‍‍‍‍‍‍‍‍‍‍‍‍‍‍‍‍‍‍


当时,周冶东正在为自己的企业落地选址,已经考察了上海本地及周边地区。但他并不清楚昆山是否适合自己的初创公司,能不能成长,能不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周冶东为此担心和犹豫,直到遇到了董利明。‍‍‍‍‍‍


董利明是常熟理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的副教授,也是吴红艳的“团友”,同在昆山挂职服务。


2006年,周冶东于南京大学毕业,就进了宝钢研究院做检测工作。董利明毕业于东南大学,到高校任教之前,他在钢铁民营企业龙头沙钢集团下属的沙钢研究院工作。


果然钢铁“直男”更懂钢铁“直男”。


董利明给周冶东吃了定心丸。董利明说,只要你符合昆山科技产业发展政策,是真创业、创真业,两个“真”,昆山就欢迎你!然后详细介绍政策,并鼓动周冶东参加当地的创业大赛。


2021年,周冶东团队获得昆山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在董利明的持续助力下,2022年成功申报成为昆山双创领军人才企业。


周冶东以十余年材料检测专业经验和技术优势,敏锐地发现了汽车关键部件材料评价领域的发展机遇;而董利明,则发现了周冶东。


可以说,是董利明这位“伯乐”发现了“千里马”周冶东,不仅如此,还扶上马送一程。‍‍‍‍‍‍‍‍‍‍‍‍扎根昆山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周冶东的企业发展迅速。


目前公司已成为上汽集团、斯凯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首钢股份以及上海汇众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商。成功申请团体标准和国家标准各一项,并获得江苏省市场监管局颁发的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



1984年,首批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单中,昆山并不在列。然而昆山“自费创办工业区”,1992年终于正式跻身“国家队”。


改革开放之初,昆山曾在苏州县区中垫底。然而这些年来,昆山经济总量连跨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在全国百强县市榜单上夺得十八连冠。


肖超贤、周冶东们的成功并非偶然。


近年来,昆山着力打造国际一流产业科创中心,于是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逐步形成,一批敢闯敢试、自主可控的科创企业茁壮成长。


而吴红艳、董利明遇到这些企业家,同样并非“偶然”。


光彩背后不为人知的,是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走访交流、实地对接,进而科技招商、招才引智,最终才迎来开花结果。


王文东把这一过程形容为“阳光总在风雨后”。


王文东是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他来到昆山,第一次走访企业的时候,公司负责人介绍其业务以及面临的困难,当问到有什么技术需求时,发现刚好与他本人的研究方向相关,于是回去以后就做了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搜集。


第二次交流过程中,企业对王文东的专业背景和实力有所怀疑,于是又做了大量的准备,以证明自己具备满足该企业技术需求的能力,所以有了第三次的交流。


然而困难并未就此完结,第四次见面交流得到的答复竟然是要停止合作,原因是类似的产品在国外已经停产了,使得公司负责人对该合作内容的未来前景并不看好。


失望的心情使王文东对产学研合作的价值产生怀疑。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王文东不断思考并总结经验教训,分析该产品在国外停产的原因,发现对方的产品存在未被攻克的技术难题,而他有信心解决,于是又有了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


直到第十一次,孜孜不倦真诚的服务态度和过硬的技术实力赢得了企业的信任,最终达成了产学研合作。


后来,王文东在自己的工作小结中写道:任何一次成功的产学研对接,都需要很多次走访和沟通,才能准确摸排到企业的真正需求,再经过很多次的咨询,才能匹配到专业的技术团队。


吴红艳、董利明、王文东……他们这个队伍总共有十三人。他们在昆山有一个响当当的称谓——科技镇长团。




纪芳认为,我们在昆山应该去做探索更前瞻性的事情。昆山是全国县域经济排在首位的,这里创新创业的氛围,干事创业的热情,都耳闻目睹。我们科技镇长团的老师,一来就是被我推着往前走,很快进入角色。

纪芳是江苏省工信厅产业人才与合作处负责人。她的另一个身份是第十五批昆山科技镇长团团长,挂职昆山市副市长。

科技镇长团是江苏独特的一项制度创新,2008年试点至今,经过十五年的发展,已成为江苏省乃至全国科技创新的一面旗帜。

十五年来,“教授书记”“博士镇长”走向基层、深入产业,不仅壮大了县镇干部人才队伍,厘清了科技创新工作思路,更增强了以创新谋发展的主动性。

仅看第十五批昆山科技镇长团的成绩单,短短一年,可圈可点。

截至今年6月底,昆山团引进建设各类研发机构创新平台10个,促成产学研合作60项,合同金额5888.4万元。

引进各级各类人才90人,其中获批各级各类双创人才10人,引进博士后24人,省科技副总7人,吸引高校毕业生来昆山就业47人。累计辅导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项目28项,协助企业申报知识产权20项。

今年3月,古田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与西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数控机床功能部件”工作站,通过双方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方面的深入合作,将为国产工业母机行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此外,复旦大学与昆山开发区在共建复旦大学昆山高等研究院方向达成共识;武汉大学(花桥)数字技术创新中心、昆山西交人工智能创新中心平台不断引入高校人才和科技成果;昆山旅游度假区新能源新材料创新平台签约落地……

纪芳总结说,本批昆山科技镇长团打磨出一套工作方法,即“三机制三融合”,以增强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执行力。具体为建立学习教育、业务融合、督导评价三个机制,推进人员、业务、职能三个融合。

昆山团以团队建设为核心,注重学习教育常态化、工作制度长效化、考核激励精细化,秉持“谋实事、出实效”的理念,为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中央希望“江苏要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打造全国重要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县域经济强,是江苏经济的鲜明特征。

目前,江苏40个县市中共有21个县进入了“千亿俱乐部”,占全国“千亿县”总数40%。

江苏的县域经济,不仅在综合实力上遥遥领先其它地区,更在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出“江苏经验”,贡献了“江苏智慧”。

这其中,已经走过十五个年头的科技镇长团,无疑是“江苏经验”“江苏智慧”闪闪发光的一份子。

科技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近年来,江苏不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赋能县域创新及产业发展,促进资源要素向企业集聚,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为了不断适应县域发展的要求,科技镇长团也在持续迭代升级。

一方面,选派队伍的区域更广、规模更大,成员单位从省内高校, 拓宽到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省直机关部门乃至创投机构等。

另一方面,选派方式也越来越基于选派单位与地方产业发展优势的匹配度、关联度,根据区域发展特色,选派优势兵力到最适合的“赛场”,精准助力地方发展。

十五岁的科技镇长团,未来如何为江苏县域创新更上层楼发挥更大作用,是决策者和执行者共同在探索的命题。